2)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_被女同学脱了裤子摸jiji作文7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容词其实也就是古丝路的精神所在。然后以教师主导迅速转入另一时空环境:“今天在这条古丝路上都发生着什么?”突然听到这么一问,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:丝绸之路今天还在吗?丝路的现在还像过去那样吗?今天的丝路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?这是学生先前没有想到,但一提出来,谁都会感兴趣。通过古代和今天景况的天壤之别,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失去最多的是丝路的精神。古代丝绸之路的确给沿线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,但她在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定位还是源于她的精神:繁荣、开放、和平、友谊。丝路不仅仅是一条辉煌一时的商路,更是沿线各民族人民心中珍贵的一段美好记忆。“失去了才懂得珍惜”,教师通过这一过程,使学生真正意识到:我们失去了丝绸之路的精神,这是所有沿线人民最大的不幸。这样既解决了丝路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难点,同时也充分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教育。在这当中,老师给学生留足了空间,收获也是非常丰厚的。

  自强、厚德——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

  中华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《周易大传》的两句名言之中,这就是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《易传》虽非孔子所著,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。孔子赞扬“刚毅”。曾子提倡“宏毅”。《中庸》有云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强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,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。“厚德载物”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,这与“和同之辨”有一定联系。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。

  [案例2]在学习新课程必修Ⅲ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——孔子和儒家的形成时,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孔子的一生怎么会这么辉煌?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让人终生受益的道理?”

  这样的问题,可能考试不会去考,但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,十分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解决。这个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,那么也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、非常想要解决的问题,因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与交流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,教师将孔子一生的发展历程概括为“学、问、思、志、行”,旨在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孔子的一生历程,并希图对学生的学习与做人产生积极影响。具体而言:“学”:指好学、乐学、博学。用孔子的话讲就是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